ShihanRan's Blog Life is like a Markov Chain.

Social Media Analysis


This is my course note taken in Chinese.

传播与传播学简介

何为“传播”?

  • 功能层面的信息传递:突破空间的限制(传递、扩散)
  • 关系层面的意义理解:沟通、交流
  • 生存层面的人类交往:生存、存在(传播是人的本质的一种存在

传播的分类

  • 人类传播
    • 社会传播
      • 人际传播
      • 组织传播
        • 通过微博建立中国五百强公司的关系网
      • 大众传播
      • 小群体传播
    • 非社会传播:自我传播/人内传播
  • 非人类传播:生物传播、物理传播

传播与媒介

  • 亲身传播(面对面传播
  • 媒介传播
    • 传统媒介:信件、电话、书籍、报纸、杂志、电影、广播、电视
    • 新媒介:互联网、手机

大众传播学

传播过程:经典5W模型

  • 传播者(Who)
  • 内容(What) — 文本挖掘
  • 渠道(Which Channel)— 社交网络
  • 受众(to Whom)— 传播模型
  • 效果(What effects)

传者研究的主要理论

  • 在大众传播时代,传者主要指机构化的大众媒体组织(报社、电台、电视台等)
  • 大众媒体扮演的角色:“把关人”,是信息传播的核心中枢
    • “把关人”理论:新闻选择与发布受到编辑个人主观喜好和情绪的影响
      • 新闻价值:重要性、显著性、及时性、贴近性、反常性、趣味性、冲突性
    • 普通人的角色:“信息源”或“作者”
  • 新媒体环境下:大众媒体退为社会传播的一个节点

影响新闻生产的因素

  • 个人:个人属性和观念、职业意识
  • 行业:惯例/常规:新闻价值、截稿期、固定信源、权威信源
  • 媒体组织:组织目标、组织取向
  • 其他组织:政治组织、经济组织
  • 社会文化与意识形态:媒体制度、文化传统

媒体的改革历程

  • 第一阶段:1978-1992 自负盈亏与信息概念
    • 媒体内容的划分:
      • 信息
      • 新闻——事实(客观报道,不应该涉及情感)
      • 评论——观点(涉及情感分析)
      • 娱乐(可以测量新闻娱乐化的指数,低俗化、标题党)
  • 第二阶段:1992-2000 事业性质与企业管理
    • 传媒与广告的共生关系日益巩固,传媒经营的地位日益突出
    • 都市报崛起,呈现出鲜明的本地化、贴近性、娱乐化、服务性
    • 中国大众媒体的体系
      • 党报体系
      • 都市报体系
      • 其他:行业报等
  • 第三阶段:2001年以后 传媒集团与媒体融合
    • 2001年中国加入WTO
    • 以党的喉舌媒体(机关报、台)为中心组建传媒集团
    • 都市报分化、转型
    • 电视:民生新闻和娱乐节目的兴起
    • 网络、手机等新媒体崛起
  • 2014年:推动媒体融合
    • 国家战略: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,打造新型主流媒体
    • “两微一端”建设:上报集团(上观、界面、澎湃新闻)、人民日报客户端

新传播形态下的传播者:多元共生的新体系POPA

  • Platform:平台媒体(baidu,微博、微信、今日头条、地铁wifi)
  • Professional:专业媒体(传统意义上的大众媒体、网络媒体)
  • Organizational:机构媒体(政务新媒体、企业新媒体等)
  • Personal:自媒体(个人/小团体)
  • AI:机器媒体(人工智能、机器人写作)

传者研究对传播大数据分析的启示

  • 谁是传播大数据中的“传播者”?
  • 这些“传播者”的影响力分别如何?谁是中心、谁是边缘?
  • 区分不同类型的媒体:
    • 技术:传统媒体vs新兴媒体
    • 主体:专业媒体vs机构媒体vs自媒体
    • 范式:“主流媒体”(党的机关报、台)vs市场化媒体(都市报、晚报、专业化杂志、频道等)

内容研究的主要理论

  • 传播内容:对现实世界的建构

典型的新闻“偏见”

  • 信息来源上:过多依赖官方和“高层”声音
  • 新闻注意力:集中于政治或社会精英身上
  • 国际新闻:集中于临近、富裕和强大国家身上
  • 少数群体边缘化、忽视或侮蔑
  • 反映男性主宰社会的价值观
  • 过度呈现犯罪、暴力而忽略社会中其他风险
  • 强调公认的且有助于维持现状的社会价值

内容分析

  • 量化:内容分析法
    • 系统、客观、量化
    • 与文本分析的区别:实现已经有了一些先导性的假设
  • 质化:文本分析法
    • 侧重诠释性分析

运用场合

  • 描述内容
  • 评估社会群体的传媒形象
  • 比较不同类别的内容——新闻与娱乐/党报与都市报:各类媒介如何呈现农民工的形象
  • 比较争议双方的报道:“崔永元事件”中如何报道双方
  • 比较传媒内容与真实世界:“美国安全状况”

框架

  • 框架、显意手法和处理对策,构成公共话语的物化形态,即:论说某一议题的一个意义体系。
  • 传媒框架是认知、诠释和呈现当中稳固的模型。
  • 架构就是选择感知到的现实之某部分,将它们凸显在传播的文本当中,以此倡导关于被描述现象的某种特定的问题定义。
  • 框架分类:
    • 报道新闻的文本组织手段:主题式(运用系统资料和全面概括) vs 片断式(通过个人或事件故事加以报道)
      • 主题式:社会因果,社会责任
      • 片断式:个人因果,个人责任
    • 在叙述某一议题时,对不同相面或内容的强调程度
      • 自由人权框架
      • 公共安全框架
    • 基本价值观念或原则,主要包括:政治价值观和新闻价值观(冲突、趣闻、人物、后果)

两级传播与意见领袖

  • 两级传播:信息并非从媒介直接流向原子化的个人,而是经由人际网络中活跃分子再到个人
  • 意见领袖:在人际网络中积极向他人传递信息产生影响的人,受其影响的人则被称为“追随者”
    • 特点:水平性、单一性、活跃性
    • 三要素:有吸引力、有能力、易接近性
  • 人际影响:由于人际传播的非正式性(降低防御心理)、可信度和灵活性,其影响大过大众传播。人际网络既是信息来源也是社会压力和社会支持。

创新扩散与新闻扩散

  • 创新扩散:
    • 含义:一项新事物在社会系统中通过特定渠道随着时间不断流传的过程
    • 两个层面
      • 个体采纳的动态性
      • 整体采纳的时间性
  • 新闻扩散 vs 创新扩散:认知vs采纳决策
  • 新闻扩散的主要规律:
    • 随时间增加的S曲线及其变异
    • 新闻的显著性与重要性与扩散速度成正比
    • 新闻发生情景会影响其扩散速度和渠道
    • 重大新闻与普通新闻的扩散渠道存在差异:人际vs大众媒介

受众研究的主要理论

  • 受众的结构分析:受众规模、构成
  • 受众的动机分析:使用与满足理论
  • 受众的行为分析:选择性接触理论

Similar Posts

Comments